- 注册时间
- 2011-11-4
- 最后登录
- 2012-7-10
- 阅读权限
- 90
- 积分
- 51475
- 精华
- 1
- 帖子
- 2284
升级   0%
|
作者:李俐
(义务编纂:安颖)
在电影市场上,文艺片的地位很为难,由于它老是被贴上“小众”、“烦闷”的标签,吓得观众敬而远之,投资人和影院经理也直皱眉头。于是,在消息宣布会上,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:片方工作职员不厌其烦地和每一位记者沟通,“请别提咱们是文艺片,女版药家鑫事件,谢谢!”这样的话,在我听来真是又可笑又心酸。
随着电影市场一直扩容,多元化是发展的必定趋势,文艺片的生存空间天然也会水涨船高。但文艺片要想真正迎来春天,需要的确定不止是一两座艺术影院,而是越来越多的许鞍华、贾樟柯们。
文艺片在市场上一贯遭冷清,但跟着《桃姐》的热映,有关文艺片的话题又成为圈内热门。相继而来的还有一个好消息,贾樟柯发布将在北京自建一家艺术影院,专门服务文艺青年。犹如乍暖还寒的三月,文艺片的春天仿佛又近了一步。
值得抚慰的是,文艺片的固定形象正在一点点被扭转。去年,《观音山》、《最爱》、《星空》、《转山》、《钢的琴》、《hello!树先生》等一批品德不错的文艺片走向市场,虽然在票房上仍有各种遗憾,但观众的口碑和关注度都算是有了。直到《桃姐》,有多项国际大奖在握,2013年春节是几月几号,许鞍华导演终于能够硬气地说,“我只会拍文艺片。”《桃姐》现在票房大卖,我想冲动的恐怕不止许鞍华,它给所有酷爱文艺片的导演都打了气,也真正让投资人看到,文艺片照样可以有票房!
文艺片和商业片毕竟怎么分?其实,二者之间并无一个特殊明白的界定,因为自身这种分类方式就过于简略。在我看来,文艺片之所以差别于商业片,最主要的仍是它并不以票房的最大化为创作目标,不以全力谄谀观众为条件,而是更重视影片的感情表白以及导演的艺术个性和奇特思考。
或者是看到了叶德娴拿影后拿得手软,不少演员也对文艺片开端心生憧憬。张静初就坦白地说,她对本人前些年拍的多少部影片都不满足,哪怕取得香港金像奖的提名,也不能让她惊喜。她说她的幻想始终是拍文艺片,“我爱好那些实在的电影、让人激动的电影,就像《桃姐》、《后人》、《战马》等……文艺片能让大家关注人物,关注人物的运气,演员能遇上这样的电影是真正的幸运。”
能赶上一部好的文艺片,不止是演员的幸运,也是观众的荣幸。所以,贾樟柯导演自建艺术影院的新闻一出,不少文艺青年都拍手叫好。实在,在北京、上海这样的大城市,对文艺片情有独钟的观众已经构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,就拿北京独一的艺术影院——百老汇片子艺术核心来说,固然目前影院采用的是文艺片跟商业片一比一的排片方法,但从实际上座情形看,文艺片的票房在这家影院是要高出贸易片的。所以说,贾樟柯的艺术影院还真不用为不观众而发愁,真正须要头疼的,恐怕是没有足足数量的优质的文艺片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