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注册时间
- 2011-10-23
- 最后登录
- 2011-10-31
- 阅读权限
- 50
- 积分
- 715
- 精华
- 0
- 帖子
- 234

升级   43%
|
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“动心”的艺术,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田上,其教育的后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。
因而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每位母亲都应尽力摸索一些“心理法则”的积极或消极影响,并趋利避害地施展它们的作用,从而迷信地引诱孩子成为自己幻想中的人中之龙、人中之凤!
心理规律一:罗森塔尔效应
美国有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
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:A组跟B组,并且告知A组的豢养员说,这一组的老鼠十分聪明;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个别。多少个月后,教学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梭迷宫的测试,发明A组的老鼠居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慧,它们可能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品。
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,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?他来到了一所一般中学,在一个班里随意地走了一趟,而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,告诉他们的老师说,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,很聪明。过了一段时间,传授又来到这所中学,奇观又产生了,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当初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。
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现象呢?恰是“暗示”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。
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收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,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,有的是消极的。妈妈是孩子最爱、最信赖和最依附的人,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。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,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,重大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。相反,如果妈妈对孩子寄托厚望、积极肯定,通过时待
的眼神、赞成的笑颜、鼓励的语言来润泽孩子的心坎,使孩子更加自尊、自爱、自负、自强,那么,你的冀望有多高,孩子将来的结果就会有多大!
心理规律二:超限效应
美国著名作家马克?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报告。最初,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,使人激动,筹备捐款。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他有些不耐心了,决定只捐一些零钱。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不讲完,于是他决议1分钱也不捐。等到牧师终于停止了漫长的演讲开端捐献时,马克?吐温因为愤慨,不仅未捐钱,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。
这种刺激过多、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对抗的心理现象,被称之为“超限效应”。
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。如,当孩子出错时,父母会一次、两次、三次,甚至四次、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,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恶感厌恶。被“逼急”了,就会涌现“我偏要这样”的反抗心理和行为。
可见,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,应答孩子“犯一次错,只批驳一次”。假如非要再次批评,那也不应简略地反复,要换个角度、换种说法。这样,孩子才不会认为同样的过错被“揪住不放”,腻烦心理、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。
心理规律三:德西效应
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:
有一群孩子在一位白叟家门前嬉闹,啼声连天。几天从前,老人难以忍耐。于是,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,对他们说:“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烈,我感到自己年青了不少,这点钱表现谢意。”孩子们很愉快,第二天仍旧来了,判若两人地嬉闹。老人再出来,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。5美分也还能够吧,孩子依然乐不可支地走了。第三天,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,孩子们怒发冲冠,“一蠢才2美分,知不晓得咱们多辛劳!”他们向老人起誓,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!
在这个寓言中,老人的办法很简单,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念头“为自己快活而玩”变成了外部动机“为得到美分而玩”,而他把持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,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动。
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浮现。比如,父母常常会对孩子说:“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,就奖励你100块钱”、“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,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”等等。家长们兴许没有想到,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,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。
在学习方面,家长应引导孩子建立弘远的理想,促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致,增添孩子对学习自身的动机,赞助孩子播种学习的乐趣。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辅助的一些货色,如书本、学习用具,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,则最好不要。
心理规律四:南风效应
南风”效应也称“暖和”效应,源于法国作家拉?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:
北风和南风比威力,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。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、严寒刺骨,结果行人为了抵抗北风的侵袭,便把大衣裹得牢牢的。南风则渐渐吹动,登时风和日丽,行人觉得春暖上身,始而解开纽扣,继而脱掉大衣,南风取得了成功。
故事中熏风之所以能到达目标,就是由于它适应了人的内在需要。这种因启示自我检查、满意自我须要而发生的心理反映,就是“南风效应”。
由此我们可以知道,家庭教育中采取“棍棒”、“恫吓”之类“冬风”式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。履行温情教育,多点“人情趣”式的表扬,培育孩子自发向上,才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心理规律五:木桶效应
“木桶”效应的意思是: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,它盛水的多少,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,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。
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比如一个大木桶,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乏的一块木板。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固构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就的凸起,而是应当取决于它的整体状态,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单薄环节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,就应及时提示孩子,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破费一些时间,做到“扬长避短”。
心理规律六:霍桑效应
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作电话交流机的工厂,有较完美的娱乐设施、医疗轨制和养老金制度等,但工人们仍旧愤愤不平,出产状况很不理想。后来,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,即用两年时间,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,划定在谈话过程中,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看法和不满。
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: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。
孩子在学习、成长的过程中未免有困惑或者不满,但又不能充足地表白出来。作为母亲,要尽量挤出时光与孩子谈心,并且在谈的进程中,要耐烦地领导孩子纵情地说,说出自己生涯、学习中的迷惑,说出本人对家长、学校、老师、同窗等的不满。
孩子在“说”过之后,会有一种发泄式的知足,他们会觉得轻松、舒服。如斯,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,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!
心理规律七:增减效应
人际来往中的“增减效应”是指:任何人都盼望对方对自己的爱好能“一直增长”而不是“不断减少”。比方,很多销售员就是捉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,在称货给顾客时老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,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。
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不免将他的毛病和长处都要诉说一番,并经常采用“先褒后贬”的方法。实在,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估方法。在评价孩子的时候,我们不妨运用“增减效应”,好比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弊病,然后再恰到好处地给予赞赏……
心理规律八:蝴蝶效应
据研讨,南半球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幽微气流,因为其余各种因素的掺和,几礼拜后,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!杂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“蝴蝶效应”,并作出了实践表述:一个极渺小的起因,经由必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加作用,可以发展成极为宏大和庞杂的影响力。
“蝴蝶效应”告诉我们,教育孩子无小事。一句话的表述、一件事的处置,准确和适当的,可能影响孩子毕生;毛病和果断的,则可能贻误孩子终生。
心理规律九:贴标签效应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美国由于兵力不足,而战斗又确实需要一批军人。于是,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。为此,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发动,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。
练习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外多地进行说教,而特殊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。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同一拟定,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示是如何地好、如何改过自新等。专家们请求犯人们当真缮写后寄给自己最敬爱的人。三个月后,犯人们开赴火线,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屈服指挥、如何地大胆等。成果,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绝不逊色,他们在战役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遵从指挥、那样英勇拼搏。后来,心理学家就把这一景象称为“贴标签效应”,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。
这二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主要的作用。例如,如果我们总是对着孩子吼“笨蛋”、“猪头”、“怎么这么笨”、“连这么简单的标题都不会做”等,时间长了,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“笨蛋”。
所以,妈妈必需戒除讥笑耻辱、责备埋怨、要挟威吓等语言,多用激励性语言,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。
心理规律十:登门槛效应
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:在你恳求别人帮助时,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,很容易受到谢绝;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,别人批准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,则更轻易达到目的,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“登门槛效应”。
在家庭教导中,我们也可以应用“登门槛效应”。例如,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,待他们依照要求做了,予以确定、表彰乃至嘉奖,然后逐步进步要求,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踊跃发奋向上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