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注册时间
- 2011-10-23
- 最后登录
- 2011-10-31
- 阅读权限
- 50
- 积分
- 647
- 精华
- 0
- 帖子
- 210

升级   29.4%
|
中新网5月18日电 12日,中国四川发生强烈地震后,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即时赶赴灾区领导抗震救灾工作,并到处疲于奔命指挥、调度、慰问,新加坡《结合早报》18日登载署名周兆呈的文章说,“中国的总理难为”,“中国式总理,无法复制,想学也学不来”。
以下是该文摘要:
无论是2005年飓风“卡特里娜”袭击美国,仍是2004年底印尼大海啸,世界其余国度很少有引导人会在灾害产生时,除赶到现场观察灾情、慰问大众之外,还要亲身担负救灾总指挥。究竟前者属于政治职责,后者属于专业范畴。
而在中国地震救灾的前四天里,温家宝简直是把大半个国务院搬到了四川。他本人在震后仅仅多少个小时就已经坐镇灾区,国务院秘书长马凯、公安部长孟建柱始终追随身旁。副总理回良玉后来也赶到,5月15日晚间在四川列车上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会议上,也看到了教导部长周济、产业跟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等多位部长。
温家宝亲临一线,四处疲于奔命地指挥、调度、慰问。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之下,总理的到场除了进步应变效力、争夺黄金时光、督促处所官员、现场拍板解决问题之外,第一时间奔赴灾区,指挥救灾、慰问庶民,更是灾场和全公民心稳固的伟大精神气力。
中国总理这个职位,自周恩来时期开端,就被赋予了爱岗敬业、克渎职守的形象,“周总理”三个字既是一代中国人对周恩来的永恒留念,也是对继任者的道德标尺和权衡对比。
1966年3月8日,中国河北邢台地域发生6.8级强烈地震。周恩来于3月9日、3月10日、4月1日先后三次冒着余震亲临地震灾区,顶着寒风、踏着瓦砾、进窝棚、下地窖、慰问伤病员,站在木箱子上给父老乡亲喊话,还率领干部高呼口号:“白手起家、发奋图强、发展出产、重建家园”。
这是1960年代中共高层与民众在危机时刻的沟通渠道和方式,双方不间隔,充斥信赖。2008年的地震与之以及1976年的唐山地震比拟,救命才能变得更强、处置方法变得公然透明、舆论更为自在开放、举国救灾的机制更为有效,而总理与受灾大众沟通的语言、慰劳的姿势、激励的方式,自三四十年前至今,还是一以贯之,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。
当温家宝对着灾民喊“党和政府没有忘却你们”,当温家宝对着救济军队说“不怕就义、不怕疲劳”,当温家宝对着电视镜头向全国表现,“广雄师民团结一致,孤掌难鸣,咱们必定能够克服这场特殊重大的地震灾祸”,正在灾区受苦受难的民众以及对苦楚感同身受的中国其他地方人民,从这样嘶哑发抖而动摇的声音中,都听出了其中的温情、信心和斗志,毫不是流于名义和形式的口号。
这些政治话语,一旦灾害来袭,政治首领的喊话却有了壮大的发动力气,这样十分存在“中国特点”的政治语言,可以施展出宏大的鼓励作用,让灾区民众焦急、胆怯的心境得到弛缓,对将来不会失望;参加救灾的职员也可能被激发出战役意志,团结拼下去。“国民性命高于所有”、“与汶川人民心连心”、“一方有难 八方声援”,这些在救灾、安顿现场亘古未有的标语、横幅,看似套话,却有着强盛的精力鼓励后果。
解放军和武警兵士急行军数十公里奔赴灾区、没日没夜拯救灾民的时候,除了人性精神,也有幻想与光彩的信心寻求,“军民一家”、“人民后辈兵”的词汇才如斯令他们刻骨铭心;当温家宝哽咽着安慰儿童说,“孩子,别哭,孩子”,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才不会是仅仅停留在会议公报和党报党刊上的文字。
中国总理作为执政党最高层首脑,除了治理日常事务之外,同时也须要成为政党理想和准则的贯彻者和履行者,或者是展现者,证实这些政治话语不是情势、不是套话,而是执政者保持的信念。
中国式总理,无奈复制,想学也学不来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