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如果末日终于没有发生 如果2012.12.31的最后一小时 ……
-
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 爱着这个城市 恨着这个城市 但都希望在这……
-
2012,被誉为“末日”之年。 它象征重生、象征拥有、象征寻找……



河曲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忻州地域西北部,介于东经111°9′--111°31′与北纬38°55′--39°25′之间。西、北濒临黄河,与陕西、内蒙职责河相望;东望偏关、五寨,南临保德、岢岚。黄河由北环西向南流经县境长达74公里,且蜿蜒波折,河曲故而得名。全县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,辖13 乡镇。全县总人口为13万人。农业人口108549人,占总人口数的88%。县政府驻文笔镇。
河曲县,年龄为林湖楼烦地,战国属赵,成都相亲,汉及唐时属太原。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。宋太平兴国七年建火山军。治平四年置火山县。金贞元年置河朵县。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。元宪宗七后省入保德州,河口,明洪武十四年箸置河曲县,后历代附属有变,但县名未改。现归忻州市管辖。
河曲县境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,西北部为土石山区,东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区,平均海拔1250米,最高处的翠峰山海拔1637米。全部地貌特点是山高坡陡,沟壑纵横。从地形角度可分为平川区、半山区和高山区3个类型。黄河沿岸的淤积谷地,高程在海拔800?900米之间的右称为平川区,这里面临黄河,地下水埋藏浅,土地平坦,浇灌便利,土壤有机遇计师高,总面积56.68平方公里,占全县面积的4.4%,河东;砂页岩黄土丘陵,高程在海拔900? 1300米之间的可称为半山区,这里地表侵蚀极度强烈,处处是沟壑,基底是石炭系地层,主要土壤类型为耕作栗钙土,含有机量较平川低,总面积57.3平方公里,占全县4.5%;石灰岩黄土丘陵沟壑区,高程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可称为深谷区,这里天气凉快,无霜期短,地面蒸发量少,泥土有机含量小,总面积 1208.68平方公里,占全县面积的91.38%。因为流水切割,地表粉碎,沟壑纵横,植被稀疏,本县水土散失比拟重大。境内河流除黄河流经县境西界外,还有县川河、朱家川河等,均由东向西注入黄河。
本县呈明显的温带大陆气象。年均匀气温7.8℃一月最冷,平均气温-9℃,七月最热,平均气温23℃。年平均降水量为450毫升,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93小时,霜冻期为玄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、下旬,无霜期150天左右。
本县现有耕地39.1万亩,沭阳,征婚,其中水浇地3.9万亩,食粮作物以谷子、糜子、高梁、小麦、玉米等为主。经济作物有辣椒、线麻、芝麻、花生、大蒜等。造林面积 25万亩,木材总蓄积量达6万多破方米,育苗面积5千多亩。果园面积9.6万多亩,年产量400多万斤,主要有苹果、梨、葡萄、海红、沙果等。
河曲县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峻的县之一,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62万亩,占总面积的81%。境内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2.74公里,在不草皮笼罩的坡地,天天跑土1厘米厚,沧源,每亩流失表土6.6立方米,带走肥土11吨,以致本县土壤贫瘠。建国当前,河曲开端了大范围的治山治水举动,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河曲的主要水土坚持工作一小流域治理成就卓越。旧县乡小五村农夫苗混满成为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开创人。从1981年奏起,经由10年苦战,他承包的 450亩荒沟全体得到治理。10年累计收入209200元,其中粮食作物收入62300元,经济作物收入20600元,畜牧业收入9500元,机械劳务收入11.68万元,收支相抵净盈余6.06万元,沧浪。苗混满管理开发小流域的经验,在全区和全省得到推广,1984年“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”写入了中共中心的 1号文件,万里同道在全国乡村工作会议上,明白确定了河曲的户包管理小流域的教训,使之逐步推向了全国。
河曲县主要矿藏资源有煤炭、铁矿、硫磺矿、铝土矿等10余种。其中,煤炭资源尤为丰盛,沧县,存在散布广、储量大、埋藏浅等特色,储煤面积约为400平方公里,成都婚恋,总储量达120亿吨。主要动物有牛、马、驴、猪、羊、鸡、鱼跟狐狸、黄鼠、狼、蛇、蛙、鸽、画眉、猫头鹰、麻雀等。重要树木有杨、柳、榆、槐、柏、松、桃、杏、梨、李、海红、枣、葡萄和柠条、红柳等。
建国以来,河曲县从当地资源上风动身,经过50多年的创业,逐渐树立了一个以煤炭、电力、化工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系统,其主要骨干企业有河曲电厂、楼子营电厂、电石厂、化肥厂、化工厂、煤运公司、火山煤矿、塑料厂、水泥厂等。尤其是近多少年引进资金建成一系列重点工程、,河曲的经济正一日千里地得到空前的发展,成为黄河岸边一颗残暴的明珠。
交通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,辅以航运和铁路运输。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27公里,其中干线公路20公里,县级公里193公里,全县有304个行政村通了公路。神河铁路深刻到县境的火山,大大增进了河曲县的经济发展,特殊是煤炭外销的发展。
本县名胜古迹主要有娘娘滩、涨潮庵、岱岳殿等。以海潮庵为最,它位于旧县城东南一里处,又名海潮禅寺,明建清修,深隐山腹,有庭院十二座,楼阁数十,倚山势建为三层,内名人牌匾甚多。其北枕高岗,南临大河,清泉下贱,绿荫复庭,诚为佛家胜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