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如果末日终于没有发生 如果2012.12.31的最后一小时 ……
-
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 爱着这个城市 恨着这个城市 但都希望在这……
-
2012,被誉为“末日”之年。 它象征重生、象征拥有、象征寻找……



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,赣州市北部,幅员面积4053平方公里,居全省第三,全市第一位,人口74.1万,居赣州市第三位,其中县城人口15万,宁远,成都交友,现辖12乡12镇。
宁都建县历史长久。宁都县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(公元236年),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,曾用阳都、宁都、虔化、博生等县名,元清时期两度升为直隶州,1934年10月为国民党专署驻地,解放初曾设宁都专区,1952年并入赣州专区。
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乡。苏区时期,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、邓小同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役脚印。宁都是第一、二、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核心和主战场。1931年12月14日,公民党26路军1.7万余人在赵博生、董振堂的带领下,举办了震动中外的“宁都起义”,出生了红五军团,宁蒗。1932年10 月,中央苏区中心局在东山坝小源召开了全部会议,史称“宁都会议”。
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。大批的谱牒研讨跟原野考察证明,中原汉人唐宋时代南迁进入当初的客区,最早假寓在宁都一带,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,成都交女朋友,逐步向闽西,而后向粤东推动。宁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个客家姓氏中,有好多少十个是自宁都迁入的,如赖氏、廖氏、邱氏等。现在全县客家姓氏130多个,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%。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讠利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,定居宁都。
宁都素有“文乡诗国”之美誉。“诗国”之称始于宋代,明清之际,宁都文明到达巅峰,以清初有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代表的 “易堂九子”的呈现,以及清初“三山学派”之首易堂学馆的创建,宁都又添“文乡”之誉。自宋至清,中榜状元2人,探花1人,进士123人,宁海,举人431人,居赣南之首,宁洱。宁都教导底蕴深沉,民间崇学重教之风风行。
宁都是资源大县。宁都生态环境精美,森林笼罩率达71%,活破木蓄积量 784.8万立方米,为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。野生动物、野活泼物质源、矿产资源丰盛。宁都还有迷人的游览资源,最著名的天然景色数翠微峰风景区,该景区集儒、佛、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,成都论坛,是省级景致名胜区、国度森林公园,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。人文景观中,有唐东平候孙中山先祖孙讠利墓、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口塔“”等,还有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“宁都起义”指挥部原址等一批革命历史文物。
宁都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搀扶贫穷县。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,宁津,有“赣南粮仓”之称,年产食粮30万吨以上,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出产大县,宁江。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30.52亿元,财政总收入1.48亿元,农夫人均纯收入2038元,是国家重点搀扶的贫苦县,现有穷困人口2.73万。全县新产业发展敏捷,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刻推进,构成了优质稻、脐橙、黄鸡、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、席草、蚕桑、茶叶、白莲五个区域特点工业。目前树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、蘑菇生产加工基地。全县各级组织以新乡村建设为总抓手,一直发展新产业,调剂调优经济构造,实行工农联动、城乡互动策略,改变观点,理清思路,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强劲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