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赶紧注册吧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当前位置: 交友网 > 技能必杀技 > 生活技能分享 >

过年 对联应该怎么贴?要详情!

文章地址: http://www.tflove.com/jineng_sh/a84029.html
文章摘要:
春节贴对联,别的节日也能够贴,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标对联。例如: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;为白叟祝寿的对联叫寿联;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;办凶事也挂对联,这叫挽联;等等。不同的场所用不同的对联,千万不要搞错。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,他粗通文墨而又爱好附庸风雅。一天,他为母亲祝寿,大开筵宴,悬灯结彩。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,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,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出来贴在大门上。帐房先生正写时,老地主忽然想起,这是为老母祝寿,应当改得切题才好。于是,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: 天增日
时间:2013-09-21 14:53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 次 《过年 对联应该怎么贴?要详情!

春节贴对联,别的节日也能够贴,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标对联。例如: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;为白叟祝寿的对联叫寿联;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;办凶事也挂对联,这叫挽联;等等。不同的场所用不同的对联,千万不要搞错。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,他粗通文墨而又爱好附庸风雅。一天,他为母亲祝寿,大开筵宴,悬灯结彩。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,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,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出来贴在大门上。帐房先生正写时,老地主忽然想起,这是为老母祝寿,应当改得切题才好。于是,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: 天增日月妈增寿;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。不外,上联既然改了,下联也该相应修改才算工整。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: 春满乾坤爹满门。 帐房先生听了,真有点啼笑皆非,惊疑地问:"东家,这么改可不行呀!"老地主不苟言笑地说:"你懂个屁!'爹'对'妈'不是十分工整吗?" 你看,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,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。为了防止这种情形咱们仍是来学一点对联常识吧。 实在,对联并不是某人一倡导它就发展起来的,而是有它出现的基本的。在我国的歌谣、谚语、诗文中很早就涌现了对偶句,好比: 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(《诗经.小雅.采薇》) 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(《论语.雍也》) 东汉末年就开端出现对联了。 唐代因为律诗的风行,门联已比拟广泛。 宋、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,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代。(朱元璋采用行政命令,请求家家户户贴春联,对构成春节贴春联的风气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。此后,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。入清当前,对联曾壮盛一时,呈现了不少喜闻乐见的名联佳对。)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、骈文中衍变尔来的,俗称对子,雅称楹联。对联是对偶句,但是对偶句不必定是对联,只有这组对偶句意思比较完全,可以独立运用,可以张贴才可称为对联。 (二)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求格律,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。 一、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,但必需相等 二、句式一致 指的是句子的节奏情势。上下联绝对的句子,节奏形式应该相称,比方: 知识藏今古 文化播货色 上下联都是“二一二式” 三、词性相称 或者说词类,在高低联对应的地位,应当雷同或相近。实词对实词,虚词对虚词。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。 20世纪30年代初,清华大学教学陈寅恪在一次国文测验中,出了一道“对联题”,标题是上联“孙行者”,要求学子依照对联的写作格局,答出下联。“孙行者”是小说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的别号。很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“怪题” ,大惊失色。为难之余,只好搜肠刮肚地在《西纪行》中苦寻答案。于是,有的对“猪八戒”,有的对“沙和尚”,还有的对出了“牛魔王”。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,一怒之下写出了“混蛋蛋”。天然,这些谜底只能得“零分”。据说,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“胡适之”得了满分,但这并不是尺度答案“祖冲之”。阅卷老师以为,“胡适之”虽然比不上“祖冲之”完善,但也说得从前。“胡”、“孙”都是姓氏;“适”、“行”都是动词;“之”、“者”也都是虚词。 四、平仄相对 在座的同学有帮家里贴过对联吗?你们晓得怎么辨别上联和下联吗?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(上声)或第四声(去声),第三声(上声)和第四声(去声)统称为仄声;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调应该是第一声(阴平)或第二声(阳平)。第一声(阴平)和第二声(阳平)统称平声。按习惯,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,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,横批贴在旁边。 五、内容相干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亲密关系,造成一个有机整体,抒发一个主题。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,彼此孤破,各自为政;也不能一轻一重,相差迥异。 语文老师在台上讲授对联,举例说:“从前某报社曾公然徵求‘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’的下联,成果投稿函件良多,有句对的很好,就是‘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’。”此时一位俏皮的学生突然叫道:“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。”请问。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?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,都是四个字反复表达一种意思,然而在内容上,只是表白了自己的一些见解,与上联不什么关联,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。而原来的下联跟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贸易的繁盛。 (三)对联的作用及故事 因为对联有这么多要求,做起来不容易,同时对联又短小精干很合适在各种场合应用,所以,古代的文人时常把对联当作一种斗才干、斗学识的娱乐工具。例如我们熟习的苏轼,民间传播了许多他的故事,其中有不少是对于对联的。 一天薄暮,苏轼和挚友佛印泛舟长江。佛印是一个和尚。苏轼溘然用手往左岸一指,笑而不语。佛印趁势望去,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,立刻就清楚了。他随将本人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,这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。而后两人大笑起来。 本来,这是一副哑联。苏轼上联的意思是: 狗啃河上(和尚)骨; 佛印下联的意思: 水流东坡尸(东坡诗)。 对对联不仅需要才学,还须要一些机灵。像有的人出的对联十分奇妙,专门难堪人。有一次,苏东坡奉命招待辽邦派来的使者。辽使有意要难他,便对他说:“苏学士乃中原名士,在下有一异常简略的上联,只有五个字,请苏学士属对。”说罢,辽使得意地念道: 三光日月星; 苏东坡一听,倒也下了一跳。由于联语中的数目词,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。上联用了个“三”字,下联就应当用“三”以外的其他数目字,而“三光”之下只有三个字,那么,无论你用哪个数量字来对,下面跟的字数,不是多于三,就是少于三。这是副相对呀!好在苏东坡熟读《诗经》,他略一思考,就在《诗经》里找到了答案。他即时对道: 四诗风雅颂。 这下联对得真妙。以“四”对“三”,非常妥贴。但如果“四”以下,随着要提出四个字,那就不能跟“日,月,星”相对。妙就妙在他提出的“四诗”,只有“风,雅,颂”三个名称。原来《诗经》中的“雅”这一局部,又可分“大雅”和“小雅”,所以通称为“四诗”。辽使听了,不禁连连拍板,自愧不如,再不敢出联来对了。 对联和其余的文学形式一样,可以用来寄寓个人的情感。同窗们请看这副对联。 回想去岁,饥馑五、六、七月间,柴米尽焦枯,贫无一寸铁,赊不得,欠不得,虽有近亲远戚,谁肯济困解危; 幸运今年,科举头、二、三场内,文章皆适合,中了五经魁,名也香,姓也香,不拘张三李四,都来精益求精。 看来这个人以前家里很穷,向亲友借贷,均被谢绝。中举后,亲友纷纭前来巴结,趋之若鹜。书生感叹万千,就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。 人穷没人理倒也算了,有的人还用对联去欺负别人。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伶俐好学,喜好甚广。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无比呆板的老学究,晓岚对他很恶感。一天晓岚去豢养家雀,将砖墙挖一深洞,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,堵上砖头,以防飞走。后来,被石先生发现,便把家雀摔逝世,依然送回洞内堵好,并在墙上戏书一联: 细羽家禽砖后死;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,发明它已经死了。心里正在困惑,忽见墙上有一对联,他判断这是石先生所为,于是续写了下联: 粗毛野兽石先生。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,感到晓岚不该辱骂老师,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。只见晓岚不慌不忙地说明说,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。有'细'必有'粗',有'羽'必有'毛',有'家'必有'野',有'禽'必有'兽',有'砖'必有'石',有'后'必有'先',有'死'必有'生'。所以,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,如不应这样写,请先生改写一下吧。"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,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,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吻,扔下教鞭,扬长而去。 同学们,如果你们生涯在古代,还像现在这样不懂对联的话,警惕被别人挖苦。别说人被欺侮,我们国度也曾被本国人用对联欺负呢! 十九世纪末,八国联军对我国动员了猖狂的侵略战斗,先后占据了天津和北京。腐朽的清政府毫无抵抗才能,屈膝乞降。据说,在"议和"会议开始之前,某国的一位代表,想借此欺负中国国民。于是,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:"对联,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。当初我出一联,你们如能对上,我给你们磕五个头,如对不上,也应如斯。"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,他脱口念出了上联: 琵琶琴瑟八大王,王王在上; 在"琵琶琴瑟"四字上面,共有八个"王"字,用来指代"八国联军",同时,也用以夸耀驯服者不可一世的傲慢气焰。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,不谋而合地发出一阵阵笑。清政府的代表中,有的呆呆地失笑;有的固然胸有不平,但无词可答;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,头晕 目眩。这时,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,投笔而起,铿锵答对: 魑魅魍魉四小鬼,鬼鬼犯边。 "魑魅魍魉"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,联语不公对仗工稳,而且以鄙弃的口气严格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"小鬼"一样,常常侵略我国主权的罪恶。其它代表听了,心里出了一口气;侵犯者们听后,个个愕然肃目;那位挑战的先生听了,瞠目结舌,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,引起哄堂大笑。 最后送一副对联给在座的同学。这对联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自勉联。蒲松龄年青时屡试不第,于是写了这副对联鼓励自己奋发写作。盼望你们能汲取里面的精力。 有志者,事竟成,背水一战,百二秦关终属楚; 苦心人,天不负,发愤图强,三千越甲足吞吴 (责任编辑:admin)
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0